2022“时间的朋友”罗振宇跨年演讲都讲了什么

摘录于得到公众号《首发|罗振宇2022“时间的朋友”跨年演讲全文稿》部分内容。

跟往年不同,因为疫情,独自面对12000个空座位,完成这场演讲。开门见山,行就行,不行还能怎么办?

德鲁克说过一句话:“人们喜欢说意志可以移山,但其实只有推土机可以。”因为疫情的原因,今年的跨年演讲,第一次没有现场观众。我面前的12000个座位,全都空着。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,距离跨年只剩90个小时了。

行就行,不行还能怎么办?

行就行。不行我再想想办法。

四毛三的物业费真的能挣钱吗?

愿景的董事长陶红兵说,“确实可以挣到钱,也可以做大。就是慢点。”

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。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。

未来的好公司究竟什么样?

今年有一个很大的变数:很多有名的大企业陷入困局。它们光环褪色,魅力大减。过去,它们可都是大学生找工作的目标、创业者奋斗的标杆啊。

但这一年,更高、更快、更强,不再天然带来赞誉,甚至“一家独大”正在被全社会警惕。

你要是说,“好企业的样子,因为要为人民服务,所以就不能挣钱;因为不能搞垄断,所以就不能长大。”这个很难说服人。

一家企业不能仅仅从纯粹的商业逻辑里认知自身,
它还要把自己的生存放入到社会的全局利益中。
这才是一家好公司的新样子。

老大为什么要帮老二?

今年,我们在面对“共同富裕”这个词的时候,虽然有权威人士出来解释,说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,也不是平均主义。

但只要我们把眼睛从商业账本上稍微挪开一点,把自己放进共同生活的这个社会全局中,我们就会发现,过去那些我们以为的矛盾,其实并不存在。

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和自愿帮助暂时落后的人,不矛盾;

要共同富裕,但不劫富济贫,不矛盾;

共同富裕,但首先是发展,而不是共同贫穷,不矛盾。

只要你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共同体里面,认同这个共同体,那去主动帮助他人,不仅不是被剥夺,反而是一种荣耀。

就像一个家里的长子,拉扯弟弟妹妹,心里不会觉得委屈,而是有一种“家有长子,国有大臣”的骄傲感。

所以你看,共同富裕这个话题下的所有纠结,关键不在于钱的分配,而在于是不是认同:我们是一个大共同体中的一家人。

你要是不认我们是一家子,总想着划出一道清晰的边界,交多少?怎么交?那就难免困惑。你要是认我们是一家子,就可以理解刚才这个老太太,就没有什么可纠结的。

反过来说,凭着朴素的道德直觉,不用讲多少大道理,有些事情我们就能知道它不好。

我们今天感受到的很多“不确定性”,都是因为狂飙的欲望之车,遇到了“朴素道德直觉”的红绿灯。只要我们肯把自己的小道理,放入到社会全局利益,也就是那个大道理里去,这个红绿灯其实非常醒目。

凡事总有一个经济学的解释。但除此之外,无疑也有其他的解释。

感觉资源不够怎么办?

学会腾挪。所谓腾挪就是:

不要正面硬刚,另找一处,落下一子,从而打开一个新局面。

不硬碰,巧转身,换思路,开新局。

成都不就是这样吗?在传统的对成功、利润、效率的追求之外,他们找到了一个新局面,这个局面就是人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。从这个角度看,曾经的安逸闲适不再是奋斗路上的绊脚石,而是一个坚实的支撑精神世界的阶梯。

打客服电话的秘诀是什么?

教你一句话,就是对客服说:“我知道你特别不容易。我这个事,给你添麻烦了。”

当你说出这句“咒语”,对面焦头烂额的客服会立即“调转枪口”,转换立场,跟你站在一头,拿出公司授权他做主的客服政策,全心全意帮你解决问题。

这个世界一直在犒赏那些,用情绪资源支撑他人的人。

开理发店为什么不能太年轻?

仔细想想,你更愿意去谁那儿理发?是你熟悉的、信任的人那里,还是不熟悉、没话说,还动不动就让你办卡的人那里?

熟客的信任,也是宝贵的资源。

我的资源是用时间积累出的信任。

60岁还有多少可能性?

老龄化的问题嘛。前一阵子就因为去见了一趟我很敬重的前辈俞敏洪老师,我这个焦虑给破了。

见他的时候,俞老师刚过完生日,60了。

我问他,平时锻炼不锻炼?他立即起身,做了10个俯卧撑,我都看傻眼了。

我羡慕的还不只是他的身体,而是那个劲头。新东方教培业务受挫,没事儿,人家从头再来,干上了农产品。

我自己想想,觉得自己挺没出息的,还想着60岁跨年演讲就讲不动了。怎么可能?看看今天60岁的俞老师,完全是斗志昂扬。

60岁的俞老师,成也成过,输也输过,现在再出发,身上是一份年轻人很难有的轻松和豁达。

我想,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,60岁,很可能也是一个可以更少顾虑地出发、有更多自由的年纪。

再出发,什么时候都不晚。

老年人使劲折腾有多大价值?

根扎得越深,枝叶伸展得越远;年岁越久,创新的胆量也越大。

中国女性的就业率高,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。但你有没有意识到,支撑中国女性就业的,除了国家政策、教育普及,还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,有个名词管这叫“外婆经济”。当然这是个泛指,外公外婆、爷爷奶奶这些家庭长辈都包括。

有多少老人家,退休也只不过是换一个阵地,继续支持中国经济的运转?要不是他们,很多年轻人要么不敢生孩子,要么生了孩子就得有一个人辞职带娃。

就算不去给儿女做贡献,一个人退了休,也照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新资源。咱们不说什么更高大上的,有一个小目标——只要认真生活,就是新资源。

老人家退了休,不用再花时间在上下班通勤上,光是这,就足够他慢悠悠地逛着菜市场,找到最新鲜的蔬菜水果,心平气和地讨价还价。认真对待每一笔支出,挑选最物美价廉的商品,你可别觉得是老人家小气,花钱这个行为本身,就是在用钱对未来自己想要的生活投票。

 年长者认真折腾,就是在位社会做贡献。

熟经济到底有什么魅力?

当年长者也变成了社会重要力量的时候,金融学家香帅老师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词:熟经济。

什么叫“熟经济”?

香帅老师说,你就想象一个人的成长,每个阶段,有每个阶段的长势。十几岁的时候长身体,二十几岁的时候长心智。等到成年,长大了,他的个头儿就不再猛蹿了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停止成长,人会以各种方式变得更丰富。

以前只会欣赏长河落日,变得丰富之后,也会欣赏小桥流水。以前只向往功成名就,变得丰富之后,也会向往诗和远方。以前是年轻人冲锋陷阵,现在老人家也可以一往无前。

香帅老师说,这就叫熟经济,从“大力出奇迹”,到“随处见风韵”。

熟经济时代,我们需要腾挪。过去不是资源的东西,也许会价值连城。过去是负资产的东西,也许会是重要的支点。

熟经济,从“大力出奇迹”,到“随处见风韵”。

数字化不是大公司的专属

有这么一家小公司,全公司上下也没多少人,但他们就开始思考一件事:怎么能让员工上班的心情好一点?

小公司,肯定也用不起多么高大上的数字化技术。怎么办呢?

给每个员工发一袋玻璃球,三种颜色,红色、黄色和蓝色。员工要是愿意的话,每天下班的时候,根据自己的情绪,向本部门的瓶子里投入一颗球。高兴就投红色的,一般就投黄色的,沮丧就投蓝色的。全凭自愿,也没人会盯着看他投不投。

第二天早上,高管发现哪个部门的蓝色球比平时多,就会跟这个部门的主管谈一谈。怎么回事啊?大家心情都不好。据说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设计,公司的士气一下子就高了很多。

这个案例看上去没有用什么数字化技术,但是它用的全是数字化的思维。就是把过去模糊的、不能测量的东西,变得可见、可衡量。

你看,你有你一百亿元的数字化,我有我一百块钱的数字化。这是一个小创业者的恍然大悟。

 你有你一百亿的数字化,我有我一百块的数字化。

数字化很伟大。但是,除了有星辰大海的初心,还得有将心比心的用心。否则,你根本想不到自己会在数字化的这条路上遇到什么风景。数字化这么冷冰冰的技术,居然还能导向更有温度的生活。

诗人艾略特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系统如此完美,以至于没有人需要成为更好的人。”

系统如此完美,以至于没有人需要成为更好的人。

一个好的数字化系统,需要的恰恰是设计者从人出发,替人考虑。你成为更好的人,就能看到数字化更好的用途。

也许宇宙中最反直觉的真理是,你给别人的越多,你得到的也越多。
技术进步不仅奖励
捷足先登的人,高瞻远瞩的人,势大财雄的人
数字化也奖励那些
心细如发的人,分辨力高的人,善解人意的人。

自动驾驶还有什么应用场景?

今年,李彦宏出了一本书,叫《智能交通》。在这本书里,李彦宏说,如果推行以车路协同为基础的智能交通,提升通行效率,5年之内,中国一线城市不再需要限购限行;10年之内,基本解决拥堵问题。然而,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书中的另一个细节,就是这个词“5G云代驾”。

5G云代驾

什么意思呢?

100%的自动驾驶做不到,现在还不成熟,没关系,可以用人来实现双保险啊。

如果自动驾驶车辆在路上遇到复杂情况,那就第一时间人工接管,就像你的驾校教练一样替你做一个紧急处理。

数字化这班车,比早晚更重要的是,
你为什么出发?
比快慢更重要的是,你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?

第七届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实现碳中和

2030年实现“碳达峰”,2060年实现“碳中和”,这是我们国家一定要做的事。那么,碳中和很快就会成为以后举办大型活动的标配。既然这件事一定得干,为什么我们不先干起来?

这道题一下子就变简单了。锁定一个确定性的目标,返回来看现实,看哪些是现在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就能做到的,先做;哪些是目前能力不足的,学习。工作马上就变得清晰具体了。

看到确定的未来
现在能做的,马上做
能力不足的,赶紧学

碳中和这件事,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思考角度。既然看眼前,看到的全都是不确定性,何不直接跳到终局,去看那个最终的确定性?为什么不用明天一定会发生的事,再来倒推出今天马上要做的事呢?

明天会发生什么?我们其实很少能知道。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件两件事,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,你想,那是多么珍贵的行动指针啊。

用明天一定会发生的事
倒推出今天马上要做的事

对中国人来说,碳中和的本质是产业升级。

而且,这个升级还是全面的。不仅是能源产业的人要想着怎么把化石能源替换成风能、太阳能,一个做运动鞋的得想着,怎么把鞋底从石油制品升级为甘蔗做的减碳新材料;一条电子产品生产线得想着,怎么把高温焊接升级为低温焊接;一个园区得想着,怎么升级基础设施,实现智能化管控;就连一个做纸箱的工厂都得想着,怎么把胶带封装升级为榫卯搭扣。

碳中和可不仅是一个能源变量,它还是一种弥漫在我们所有生存空间里的环境变量。漫天彻地的环境变量对每个物种都是有压力的。

所以,积极地去减碳,可不只是为了节约成本,也不是被动地应对法律规定。谁琢磨出了减碳的新工艺,可就是未来全人类都用得着的技术创新啊。谁先创新,谁就有巨大的技术红利。

如果某个未来一定会发生,
那就先行进入那个未来

厨师不想被机器人替代怎么办?

首先,到了未来的某一天,有固定流程的传统菜,肯定不用人做了,炒菜机器人全都能搞定。炒菜机器人搞不定的是什么?是对食客的理解、对食材的理解,是那些跨界融合的创新菜。

说到这儿你就能理解学校的坚持了(以新东方为例)。学生就业,必须去正经八百练手艺的大饭店。火锅店、单品店、快餐店,技术含量低,哪怕工资给得高,也不能去。要知道,一个刚毕业的半大孩子,哪里分得清这些?好学校,就得替学生拿这个主意。

其次,除了手艺,要想在这个行业站住脚,光靠单打独斗不行。只要一个人困在一个确定的地方,放心,机器人早晚追上你。练手艺的同时,也得把自己纳入一个大的行业网络里。

想创业,缺人、缺钱、缺参谋,不怕,身后有学校。这个行业里的资源,学校帮忙打通。

假如你觉得自己的行业面对威胁,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手艺要被淘汰,别慌,看远一点,看看终局,看看未来的那张大图。

就像贝索斯说的那样:

总有人问我,未来十年,会有什么样的变化。
但很少有人问我,未来十年,什么是不变的。
我认为第二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更重要。
因为你要把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。

在丛林里迷路了怎么办?

有一个著名的小故事。

一个人在莽莽苍苍的丛林里迷路了,没有地图,没有向导,也没有路标,怎么办?

有一个方法,就是顺着流水的声音往前走。为什么呢?梁宁老师有一个概括很漂亮:因为流水一定有终局。

流水可能会绕路,但绝不会回头。

怎么赢下职场的“中场战事”?

不是有那么句话吗:

一个人的价值,是他身边最常往来的六个人的平均值

那就别原地等着,而是要积极地选择与谁同行啊。

那我们要做什么就很明确了:现在就进入一张能互相激发、共同进化的人际网络。让这个网络塑造我们,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就像有人说的那样:教育的本质,就是一棵树,摇动另一棵树;一朵云,推动另一朵云;一盏灯,点亮另一盏灯。

实现人脉突破、视野突破、能力突破

小透明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?

很多年轻人认为,自己连普通人都不算。那是什么?有一个词叫,nobody,小透明。

长期研究青年问题的学者张安定说,在今天要从小透明当上普通人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:

第一,有房住;

第二,有班上;

第三,有人陪。

普通人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
有房住,有班上,有人陪
支撑我们的,不仅仅是诗和远方,更是我们身边的日常。
产品价值=功能价值+情绪价值+资产价值。
好事情的特征,是它本身就是目的。
创业,不是未来越狱去院方
创业,是为了共建一个村庄

“35岁现象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?

这两年,职场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供需冲突——一边是组织、机构哀叹找不到满意的人才,你问十个老板,九个说人才不够;另一边是求职者的年龄焦虑,叫“35岁现象”,意思是自己过了35岁就没有公司要了。

35岁,当很多人自我感觉还是个“孩子”的时候,就突然遇到这么一道人生大槛。有人形容这种状态,叫“干电池人”。就是电用完了,被组织当作一节干电池抠出来扔掉了。

甚至,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出了这么一句话:“人到了35岁,就不应该再找工作了。”

这话也太残酷了吧?凭啥啊?脑科学不是说,人脑很多功能40岁才达到巅峰状态。我40岁的大脑青春正好,咋就说我35岁的肉身宝刀已老?

这位人力资源专家解释,那些写在招聘启事上的条件,都是最最基本的入门门槛。哪怕你985、211毕业,英语六级甚至有专业八级,该会的软件也都非常熟练,看上去条条符合招聘条件,但是,现在竞争这么激烈,能达到这个门槛的候选人越来越年轻。如果对着招聘启事选人,那肯定是越年轻越好,因为可塑性强;而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,组织想要的那些东西,根本就不会写在招聘启事上。

35岁,如果一个人还拿着简历找工作,把简历上的那些标准化的硬技能当成自己的竞争优势,那确实就说明他出问题了。

所以,这位专家所谓的“35岁不该来找工作”,更准确的表达是:“人到了35岁,就不该再用标准化、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了。”

请注意,他这段话是针对在职场里打拼的脑力工作者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领说的。

人到了35岁
就不该再用标准化、同质化的能力去找工作。

那些能从35岁困境里走出来的人,可能是因为人格魅力,能团结很多人;可能是因为勤于输出,在同行中有声望了;可能是个人视野超出行业本身,可以应对更多新挑战了。总之,这样的人即使要找工作,要么有猎头来挖,要么有朋友介绍。他确实不需要四处投简历了。

老师怎么提醒学生家长还不伤面子?

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说:“未来一个教师如果仍然只是一个知识讲解与传授的角色,那么他会被替代,而成为情绪劳动者的话,他就无可替代。”

也就是说,这可不是一个好人好事的故事,也不是一个老师有多温柔的故事。家校沟通,处理好和家长、和学生的关系,本身就是一个老师岗位职责的重要项目。而一个老师从事情绪劳动的能力,就是让他更有岗位竞争力的软技能。

对于软技能,有很多解释,包括批判性思维、解决问题、公开演讲、专业写作、团队合作、数字素养、领导力、职业态度、职业道德、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。

概括一下的话,这种能力,本质上是一种连接能力。

 软技能的本质,是一种连接能力。

软技能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。它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,要求我们变成“接口”,能和其他人、和组织更紧密地联系起来。

就像每一片拼插积木,它既是有功能的个体,又是一个“接口”,向其他个体释放邀请信号。

怎么发朋友圈能多交朋友?

现在很多年轻人老说自己“社恐”,社交恐惧症,但其实内心是渴望友谊和互动的。有人就教了一招,发好朋友圈,朋友自然来。

你看这一条:“刚给自己做了一顿饭。想吃吗?拿好东西来换。”

不要小看这句话,它同时暗示了三层意思:第一,我会做饭,我可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哦。这是呈现价值感。第二,我邀请你来吃啊。这是呈现连接性。第三,我也希望你有独特的价值。这是有筛选性。

我们可以照此类推一下——

如果一个产品经理,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:“刚读完了一本关于产品的书,很棒。我做了详细的笔记。有需要的,找我要。”

如果一个销售,他经常发这样的朋友圈:“签单了。给帮我的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。他们都很喜欢。你也可以送给帮过你的人。链接在此。”

看到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,我们都知道,他除了本事,还长出了“接口”。

他是不会被35岁现象卡住的。

“内卷”应该怎么破?

一说竞争力,你可能马上就会想起今年的另一个流行词,叫“内卷”。

大家用的时候,甚至干脆就是一个字:“卷”!听着就特别使劲。

其实,我们把注意力放在“卷”上,强调激烈竞争,是不符合这个词的本意的。“内卷”问题的重点,不在“卷”上,而是“内”上。它指的是那种——持续投入资源,但是不产生价值的竞争。

"内卷",持续投入资源,但不产生价值的竞争

内卷怎么破呢?很多年前,有一位前辈对我说了一段话。他说:“别跟人争,用钱衡量不了一个人的成功。”

他接下来告诉我的一段话,我记了很多年:“什么叫成功?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;30岁有人愿意用你,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;40岁有人愿意捧你,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;50岁有人愿意跟你,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;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,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。”

20岁有人愿意带你叫成功;
30岁有人愿意用你,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叫成功;
40岁有人愿意捧你,你在人群中有声望叫成功;
50岁有人愿意跟你,你桃李满天下叫成功;
60岁有人愿意请教你,和你在一起很快乐叫成功。

我们都是赶路的人啊,如果走着走着,觉得路太挤了,别慌,这可能是一个信号:路太挤了,那就该上台阶了啊。

年纪轻轻,硬技能的基础越坚实越好;年纪渐长,软技能连成的那张网越大越好。

给重要时刻

行万里路,读万遍经。笨鸭早飞,笨牛勤耕。
让小的敬老的,拿次的留好的。
宁欺官,不欺贤,宁欺贤,不欺天。
人多的地方不去,没人的地方不留。
赞美成功的人,安慰失败的人。
犯病的东西不吃,犯法的事情不做。
不要穿金戴银,只要好好做人。
墙倒众人推,我不推;枪打出头鸟,我不打。
种瓜得瓜瓜儿大,种豆得豆豆儿多。
    -----《王鼎钧回忆录》

给理性乐观派

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,
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:相信中国会更好。
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,而是源于司马迁、杜甫、苏轼,
源于‘一条大河波浪宽’,
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。
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,
我接受这种局限性,没有改变的打算。
 -----兰小欢

给犹豫不决的人

事件,就是某种"超出了原因的结果"
  -----齐泽克

过去我们一直觉得,做事要有计划,别鲁莽。但事实上,这个世界一直给莽撞人留了一条出路。那就是直接行动,制造一个事件。

我们都知道,世界大于我们的认知。不行动,不做事,一切只是在你自己的脑子里而已。

只要你发起一个事件,你就一定会发现,在你的预期之外,有大量的意外、大量的始料未及。正如齐泽克说的,事件的结果一定超出我们事先的料想。

给准备出发的人

设计是一个不断生成目标和备选方案的过程。
 -----赫伯特·西蒙

人生就是一连串的“面对挑战,找到解决方案”。这个我们都懂。

但是,我们经常会面对这么一种困境:挑战本身并不清楚,上哪儿去找解决方案呢?

有一种人,他们天天都在处理这种事,那就是设计师。

一个设计师的工作,往往就是:开始并没有清晰的问题,他们是先行动,在做的过程中,不断生成目标。

给正在路上的人

非常理想,特别现实。
 -----李希贵

给正在拓荒的人

提前一个版本遵守法律
 -----王永治

法律不都是制定好了,然后让我们来遵守的吗?还有一句话,叫“法无禁止皆可为”,法律没有规定不可以的,我都可以做。为什么要“提前一个版本遵守法律”?

在一个相对静止的时代,也许确实可以这样。但是今天不行,以创新者、创业者自居的人尤其不行。

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新空间、新领地不断涌现。创新者、创业者就相当于古老大陆派遣到新边疆去的拓荒者。

荒野之地的初始规则,当然就由这些拓荒者来订立。而拓荒者订立的规则就只管让拓荒者利益最大化就好了吗?不需要理会古老大陆居民原来的利益和习惯吗?

可行的法则,一定是有助于整体进步的法则。

真正优秀的创新者,不仅是新技术、新业务、新模式的开拓者,也是下一个版本法律的创制者和第一个遵守者。

给知易行难的人

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行为,认知、能力、提醒,三者同样重要

给身处困境的人

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,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……
 -----弗里蒂克·布朗

发生了什么?遐想空间很大。

这句话在今天看来,另有一番含义。今年,很多人,面对很多挑战,难免会让人觉得自己已经被逼到了墙角。

但是,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。

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,世界仍然会继续,敲门声会及时响起,你不做的事情自然会有人接手做下去。

坏消息是,挑战没完没了。好消息是,机会无边无沿。

2022年,已经来了,我自己,也邀请你带上这些话一起出发。

没有人知道新的一年,会给我们出一些什么题,期待我们什么答案。

不知道没关系。

就像莎士比亚说的:

让我们泰然自若,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

吧。
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
下一篇